「The Decision」造成騎士球團難以彌補的損失,LeBron James及其行銷團隊,在處理此事上確有許多不妥之處,然而7月9日的直播記者會只是故事的結果,而非過程。讓我們先拋開已經吵的火熱的轉隊抉擇,檢視自5月14日騎士在季後賽被淘汰出局後,到The Decision之間的五十六天,看看騎士球團究竟做錯了什麼,並解析球迷對整件事常抱持的幾個迷思。

錯誤一、警覺心不足
Pat Riley促成03梯三球星在熱火聚首,具有相當程度的冒險及賭博性。直到2010年7月跳脫合約開始生效前,熱火無法堂而皇之跟James、Bosh做談判,自然也得不到任何加盟的依據,頂多只有口頭上的應允,而我們都清楚,假使口頭允諾這麼有效力……Boozer大概現在還留在騎士吧。總之,熱火的遊說必然是私下會晤,內容必須諱莫如深,誘因上則是動之以情而非示之以利。

這樣的接觸,球迷跟媒體很難掌握,但逃不過球團和隊友的眼皮底下。根據騎士隨隊記者Brian Windhorst的追記,Riley跟尚未入主山貓的Michael Jordan,2009年11月就在邁阿密跟James見過面。Riley跟James強調身為聯盟中的偉大(或即將變偉大)的球員,該如何把Jordan視為一個崇高道標,他的言論或多或少影響之後James宣布將更改被號為6號,並提倡全聯盟退休23號球衣的決定。我們不該苛責Windhorst知情不報,哪個隨隊記者敢在騎士士氣正旺,意氣風發的同時報導「LBJ會晤Riley與Jordan,其續約恐有變數」,球迷們不把他臭罵一頓才怪。但騎士制服組的反應卻顯得過於輕慢,不嚴正看待此事,只因為這場會面無關乎自由球員談約。

的確,球員們都是成人,無法限制他要跟誰或不跟誰見面,但制服組領薪水的任務之一就是要防患於未然。主其事的Ferry總管已經辭職,故難以確知他究竟有沒有針對其他球隊可能以會面為由,行遊說之實的應變策略。只不過,一位足智多謀的總管兼名教頭,搭配受到James尊敬的籃球之神,只怕很少人敢斬釘截鐵的放言,這兩人跟James會面百分之百只談論「將23號在聯盟裡退休」這一檔事而已。最遲最遲,當5月中騎士季後賽失利出局,James完全不回應球團聯絡,就該想到情況有變了,騎士這邊作了什麼,看下去吧。

錯誤二、Ferry辭職
騎士制服組的交易、補強能力近兩年來越來越令人滿意,不管市場情況多嚴峻,每年陣容都持續強化。Ferry對騎士球團的重要性不言可喻,他的辭職,並非直接肇因James的續約(當時完全無法斷定James的意向)或季後賽失利(Mike Brown總教練已先一步遭開除),而是老闆必須違背最初的承諾。

Danny-Ferry.jpg

2005年Gilbert買下騎士,曾投資活塞的他對NBA球隊營運絕非門外漢,也做出大動作解除Paul Silas的兵符。該年騎士仍然沒有打進季後賽,Gilbert決定親自面試挑選新任總教練、總管。來自馬刺制服組的Ferry,老實不客氣的當面提出老闆應該別再插手球隊營運事務,「讓籃球人管籃球事」,這番話打動了Gilbert,Ferry因此獲聘,交換條件則是老闆的完全授權。五年後的現在,面對球隊在季後賽再次失利,James又有合約年的問題,Ferry提出的建議是:告訴James,他想要延攬哪位明星儘管開口,制服組會設法弄來,前提是他必須先續約。從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,Ferry的建議很實際,內容不卑不亢。可惜Gilbert在急躁之下失去判斷力--換做你我身在他的處境,多半也按耐不住--堅持用自己的方式來處理續約問題,於是道不同不相為謀,Ferry與騎士分道揚鑣。

迷思之一:騎士什麼球員都不先簽,就期望James會願意續約,實在太不智了,球團應該積極先在自由市場搶下好球員,讓陣容更有吸引力才對。

闕疑解惑:球隊陣容要日趨精進,乃是常識,卻不能無視現實而看做理所當然。基本上James陣營、甚至任何球迷都無權要求騎士球團先做補強,騎士唯一出現大筆薪資空間的情況,就是James走人,自己再對Delonte West這類合約極小額度保障的選手做買斷。即便如此,產生的薪資仍難跟其他隊伍一爭長短。那麼,只要James還在騎士隊員名單上一天,騎士光用中產條款之類的特例,斷無可能盤到什麼能飛躍性強化球隊的選手。進一步說,當季中制服組請來Antawn Jamison,季後賽球隊在James帶領下還是荒腔走板的出局,「想要補強誰,請先續約」就是唯一的選項。

錯誤三、欠缺備案
如前所述,籃球人不管籃球事了,Ferry的後繼者Chris Grant總管在老闆指導下,進行教練遴選,並準備7月3日的六隊大面談。Gilbert無庸置疑地肯花錢、敢花錢,否則不會對Tom Izzo教練開出5年3000萬的價碼。可是他的努力方式,跟James對待球團的冷漠,早已形成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。騎士球團自始至終抱持一個想法,即是搶先一步交易來Bosh,James的續約就不成問題。為了貫徹這個計畫,球團在選秀會上保存籌碼,按兵不動。

如果人家並沒有把你當一回事呢?

騎士所有的盤算都建立在James一定願意續約的前提上,除弄來Bosh之外,球隊計畫中甚至出現James續約後要以中產合約請Mike Miller加盟。的確,Izzo教練有十足吸引力,Byron Scott也不差,Miller也讓騎士如虎添翼,但在James答應續留前,一切都是海砂築成的樓閣。騎士抱持著單純的期許,結果就是錯過選秀會,並且在7月8日九點零一分,James都走上記者會開講後,接到他琵琶別抱的簡訊。

迷思之二:據外電報導指出,騎士的交易籌碼足夠讓暴龍點頭,進行Bosh來騎士的先簽後換。所以騎士只是單純的運氣不好,倘若是Bosh來到騎士,不用說James續約,只怕Wade也因此離開熱火也說不定。

闕疑解惑:此種說法在邏輯上站得住腳,只是8月初Bosh接受運動畫刊記者Dan Patrick專訪時,已經脫口而出James從未邀約他來騎士「克里夫蘭也從不在我們選項中」。亦即騎士「有能力」交易到Bosh,但表示該隊曾「幾乎交易到」Bosh嗎,答案各位讀者心知肚明。

迷思之三:就算James鐵了心要走,騎士不是同樣有先簽後換的選項嗎,找一支籌碼多的球隊做交易,能得到的絕對比跟熱火拿四張選秀籤來得划算。

闕疑解惑:假使James公然表態「賣我」,騎士就有操作的空間,然而他選擇對去留問題不做表態,也不跟球團方面聯絡,騎士就萬萬不能嘗試先簽後換。試想,在沒有任何根據的情況下,哪位老闆敢交易走當家球星、全聯盟兩屆MVP球員。即便交易成了,老闆跟制服組也勢必概括承受一切罵名。更別提這一來徒然落James陣營之口實,他們大可用全國記者會,讓James以受害者之名出面,說明自己多麼的想續留騎士,球團卻想把他交易出去。

錯誤四、讓單一球員的發言力凌駕球團之上
James出走後許多球迷失望之餘不斷責問自己,騎士球迷跟球團對他的尊崇、寵愛,是不是終究養成了一個妄自尊大的怪物,這是克里夫蘭要承擔的「業(karma)」嗎?筆者不做如是想,對喜愛的人投入超量的情感是人之常情,如果連球迷對家鄉球星的愛都會被歸為罪愆,那世界上只怕也沒有什麼純真善良之事了。

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,騎士隊、克里夫蘭的商機是如此依賴James,他受的禮遇與保護也無與倫比。James的人品、個性是否成為「The Decision」的催生關鍵,筆者不是心理分析師,不妄加評論。但必須強調,騎士球團近幾年來為了讓James保持心情愉快,卻衍生出一批享有特權份子。很多運動記者行文用字會把James跟隊友們稱做詹姆斯幫(James Gang),這些依附他而生的特權份子亦堪稱詹姆斯幫;只是前者在球場上克敵致勝,後者在球場外作威作福。身為球星,James被許多商界伙伴、親朋好友、經濟團隊所圍繞,無可厚非,可是這些人享受特權之際,無視於自身言行不斷造成其他球迷不便,也傷害James的形象。

比方說主場比賽開賽前,特權團體會宣稱有多少多少人要來觀戰,跟騎士賽務部要求大量停車位。為滿足其要求,現場買票的一般球迷時常被迫「移車」,結果往往是那些「觀眾」仙跡杳然,這些預留車位則空空如也。Gilbert體恤球員家屬辛勞,設置的球員家屬休息室,擠滿James的親友團,肆無忌憚要求前排座位、簽名球衣(當然全都是免費)。他的生意伙伴同樣欠缺對職業運動從業者的尊重,今年騎士被塞隊淘汰後不到一小時,Maverick Carter跟William Wesley就在球員更衣室前公然指責Brown教練的缺失。寵之以位,位極則賤,順之以恩,恩竭則慢。騎士是「圍繞」著James打造的球隊,卻不是他親自經營的球隊,老闆跟高層自己降格,James離隊事小,可憐的還是無辜球迷,他們對當家球星的去留,除了自己的一份熱情,又有什麼地方好施得上力呢。

MaverickCarter.jpg

以商賈的身份恣意對籃球事務加以批評的Maverick Carter

逝者已矣,來者可追,Gilbert掌權,搭配新手教練、總管的騎士將面臨大盤整。Grant總管續約五年,Gilbert跟地方議會爭取興建的賭場也即將動工,騎士則在未來5年選秀中擁有至少15張選秀籤。如同前騎士球星Ron Harper的鼓勵「失去在地明星很痛苦,但克里夫蘭的籃球不會因此凋零」,記取教訓的話,5年的時間很足夠了。

 

(本篇文章刊載於Hoop Taiwan 十月號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renas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